决口使长江洪水分流,将洪水引导至南岸的洞庭湖地区。洞庭湖呈现明显扩张趋势。湖盆向西、向南延伸,吞没了绿草、红沙等湖群,形成了浩瀚浩瀚的大海。东晋永和年间,长江从沧水河分出,冲入洞庭湖平原,与原来的洞庭浪汇合,形成了新的、更大的洞庭湖。水系格局的变化,使得湖内泥沙的排放和积聚变得更加困难。四口携长江泥沙在洞庭湖西北形成新三角洲,并迅速向东南、南推进。
洪水带来了大量泥沙,湖床越来越高。一旦发生洪水,洞庭湖就会泛滥,导致湖面向西周时期扩大,形成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四口之水分流,淹没了湘、资、沅、澧四河形成的三角洲,迫使四河改变流向。四河四口在湖中互相干扰,彻底搅乱了局面。恢复了原有的水系格局。 “八百里洞庭”一词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和典籍中,用来形容雄伟的湖水。
近代以来,洞庭湖已经到了湖泊增长的拐点,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记载以来最剧烈的演变阶段。 100多年来,水域面积从鼎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迅速缩小到如今的2691平方公里。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