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荤菜技巧 期望理论的核心,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期望理论的核心,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维克多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动机》中提出的。期望和工具性之间的区别在于,期望是对努力和一阶结果之间关系的估计,而工具性是对一阶结果和二阶结果之间关系的感知。弗洛姆于1964年在其著作《工作与动机》中提出了工作动机的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和勒温提出,但用期望理论解释工作动机问题则始于美国行为科学家V.H.Vroom。期望理论的吸引力在于它避免了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研究方法中的简单化倾向,而以更复杂的方式考虑员工工作动机的生成过程。因此,它更符合真实情况下员工激励变化的规律,为管理者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员工激励洞察。



期望理论三要素



1、期望理论三要素

期望理论的模型是通过效价、期望和工具性三个概念建立的。要提高员工的期望,管理者一方面要与员工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该理论认为,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对该行为可能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该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期望理论对管理的启示



2、期望理论对管理的启示

期望理论的计算公式为: M=V 满足个人需求的目标价值; E代表期望,是个体对某种行为导致特定结果的可能性的估计和判断。该理论的公式表明,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的程度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期望理论用三个因素来反映需求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为了激励别人,你必须向别人明确:

期望值是个人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主观估计。它既受个人的性格、情感、兴趣、动机、能力、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的社会地位、外部环境、他人的期望等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因素的影响。

关于作者: 宣发部-李蔓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